興仁縣推行“村選鄉(xiāng)聘·目標績效考核”
亮點黔西南訊 自2010年8月以來,興仁縣在全縣范圍全面推廣“村選鄉(xiāng)聘”村常務干部管理體系,村常務干部報酬得到提高,為群眾辦好事、實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增強,取得了良好成效,并逐步在全州推廣,成為全省基層組織建設的優(yōu)秀典范。為進一步激發(fā)村常務干部活力,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促進增比進位,興仁縣結合工作實際,完善、深化和拓展“村選鄉(xiāng)聘”村常務干部管理體系,細化考核指標,采取“基本報酬+績效報酬”模式,實行動態(tài)管理,進一步增強村常務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與活力。
突出四個環(huán)節(jié)
“村選鄉(xiāng)聘”村常務干部管理體系重點突出“選、聘、評、考”四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套村干部的選舉、使用和管理科學化選人用人機制。“選”即是由村民代表、黨員代表選舉產生村支“兩委”班子;“聘”即是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按照“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注重實�?rdquo;的原則,每年聘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人口主任、統(tǒng)計員4名村常務干部,涉礦村和重點項目村增設1名礦山矛盾協(xié)調主任或重點項目協(xié)調主任;“評”即是通過召開民主評議會,由黨員、村民等代表,對村常務干部“德、能、勤、績、廉”綜合情況進行民主評議;“考”即是鄉(xiāng)鎮(zhèn)(街道)以民主評議為根據,對村常務干部工作目標績效進行全面考核。
完善七項機制
2012年8月,為進一步完善村常務干部績效管理工作機制,充分發(fā)揮村級組織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fā)展�?h委、縣政府出臺了《興仁縣村常務干部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強化了分類管理機制、分類報酬差別機制、基本報酬和效績考核機制、增比進位機制、季度考核機制、績效報酬逐年遞增機制、獎懲機制等七項機制。至此,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對村常務干部實行社會化管理,開展目標績效考核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根據《辦法》的規(guī)定,按照“過程管理、細化指標;分類管理、增比進位;聯績計酬、兼顧公平;季度考核、季度兌現;激勵增長、促進發(fā)展”的原則,對全縣162個村(居、社區(qū))常務干部開展人口計生工作、信訪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黨建工作以及其他工作進行考核。完善七大機制,有效激發(fā)村常務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一是實行分類管理機制。根據考核得分情況,將全縣162個村(居、社區(qū))分為一、二、三類村和等級外村。二是實行分類報酬差別制。以400元為級差,一類村村常務干部報酬為2000元/月,二類村為1600元/月,三類村為1200元/月。三是實行基本報酬和效績考核機制。采取“基本報酬+績效報酬”的模式,基本報酬為500元/月/人,一類村績效報酬為1500元/月,二類村1100元/月,三類村700元/月,等級外的村無績效報酬�;緢蟪昝吭掳磿r發(fā)放;績效報酬由縣財政局根據村(居、社區(qū))增比進位的季度考核結果,季度兌現。四是實行增比進位機制。村(居、社區(qū))類別的劃分,實行一年一定。以上一年四個季度考核加權平均分認定下一年村(居、社區(qū))的類別。五是實行季度考核機制。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在每個季度末進行自查,縣村常務干部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辦公室于下季度初組織抽查。六是實行績效報酬逐年遞增機制。從2013年開始,一類村村常務干部績效報酬年增加200元/月;二類村村常務干部績效報酬年增加100元/月。根據連續(xù)年限,按以上標準,逐年遞增。村常務干部報酬遞增到3000元/月時,縣委、縣政府將根據實際情況,重新研究遞增幅度。七是實行獎懲機制。根據考核結果反映的進位情況,分別給予村(居、社區(qū))工作經費獎勵和村常務干部獎勵;根據一、二、三類村確定的考核分值段,少1分給予扣除相應績效報酬;對一年內每季度考核結果為等級外的村(居、社區(qū)),出現一次全縣通報批評;出現兩次由縣委、縣政府責令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對村兩委班子進行集體誡勉談話;出現三次對村兩委班子進行組織處理和依法進行罷免。
規(guī)范兩個程序
一是認真開展自查。每季度最后一個月中旬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對本轄區(qū)內各村(居、社區(qū))進行自查,并將自查結果于下季度第一個月的前5日上報縣村常務干部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二是組織開展抽查�?h村常務干部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辦公室于下季度第一個月中旬以前組織相關部門對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村(居、社區(qū))進行抽查。抽查考核的分值大于或等于鄉(xiāng)鎮(zhèn)(街道)考核結果的,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考核結果認定;抽查考核分值低于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上報考核結果的,相差分數最大的村(居、社區(qū)),按抽查考核結果認定,該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其它村(居、社區(qū))比照扣除同等分值。通過這種方式來認定考核結果,促使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在對轄區(qū)內的村(居、社區(qū))進行自查時,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實現四大轉變
一是實現由兼職干部到專職干部的轉變。村常務干部工作在基層一線前沿,工作多、任務重、責任大。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由于村常務干部報酬低,因公產生的話費、路費、餐費等費用,增加了家庭負擔,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者居多,同時大多數村常務干部一邊工作,一邊發(fā)展自己的生產,做起兼職干部,不能全心全意解決村內事務,服務農村經濟發(fā)展。實行“村選鄉(xiāng)聘”制度,村常務干部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目標績效考核”使村常務干部的報酬得到大幅度提高,家庭也大力支持,全縣162個村(居、社區(qū))的村常務干部成為與農活脫鉤的專職干部,把更多精力和時間花在為老百姓辦事、發(fā)展壯大村級經濟上。二是實現由被動做事到主動服務的轉變。過去村級各項工作大多是靠鄉(xiāng)鎮(zhèn)(街道)推動,村干部處于被動做事的狀態(tài),“你推我走,你放我停”就成了當時村級工作的真實寫照,村干部缺乏發(fā)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村選鄉(xiāng)聘”推行之后,村常務干部目標績效考核情況與“績效報酬”掛鉤,并作為次年分類定級的重要依據。同時,鄉(xiāng)鎮(zhèn)(街道)通過季度考核,隨時掌握村級工作的開展情況,實行動態(tài)管理。村常務干部積極地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全心全意為群眾謀發(fā)展、謀利益,有效調動了村常務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做事為主動服務,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村常務干部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出現了村常務干部主動到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縣有關部門爭項目、要項目的良好局面,村常務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得到有效激發(fā)。三是實現由領導主抓到村民自治的轉變。以前村(居、社區(qū))的工作都得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領導親自抓,領導顧不過來,村級工作就松懈。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增多,政策在村級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增加了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工作壓力。實行“村選鄉(xiāng)聘”以來,激發(fā)了村常務干部的工作熱情,主動攬下基層黨的建設、人口計生、矛盾糾紛調處、村容整治、惠農政策落實等工作,強化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意識,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促進村民自治,減輕了鄉(xiāng)鎮(zhèn)(街道)工作壓力,使鄉(xiāng)鎮(zhèn)(街道)有更多精力放在抓發(fā)展、抓項目落實上。四是實現由散漫管理到規(guī)范管理的轉變。過去由于報酬低,村干部以抓家庭經濟收入為主,以管理村級事務為輔,出現群眾辦事找人難、找人辦事難等問題。管理上也非常散漫,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通常實行家庭式辦公,村干部常常因為私事而影響村級工作的開展。“村選鄉(xiāng)聘”的推廣,規(guī)范了村常務干部管理,實行坐班制、簽到制、夜間巡邏制、辦事登記制等制度,公開辦事程序,建立臺賬,真正實現便民利民,增強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進一步夯實了基層基礎。(丁憲民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