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能看著大學生消費“寅吃卯糧”
2017年09月12日 09:14:53來源:河北新聞網 作者:汪昌蓮
大學生提前消費,實際上是過度消費。而銀行等信貸機構輕易地發(fā)放信用卡或貸款,很可能使理財觀念薄弱的學生陷入惡性循環(huán)。
隨著各大高校陸續(xù)迎來開學季,大學生的“開學裝備”和消費水平再次成為輿論熱話題。近年來,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大學生的日常開銷也隨之水漲船高。動輒上萬元的電子設備、每月上千元的生活費,讓不少家長感慨“壓力山大”。(9月6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大學生“超錢”消費現(xiàn)象,備受輿論關注。調查顯示,中國大學在校生月均消費1212元,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生活費主要來源依然是父母,除此之外,信用卡或信貸也是主要來源之一。
在消費觀念與國際接軌的呼聲中,在各類消費資訊的鼓動下,部分國人爭先恐后地拋棄“以儉為德”的古訓,大踏步走進“舉債消費”的行列,而一些在校大學生,也紛紛嘗試“提前消費”。不可否認,提前消費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其價值依舊存在,不能因噎廢食。然而,提前消費只適應特定人群和特定時段,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提前消費是一種高風險的消費方式。
大學生是純粹的消費者,基本上沒有收入,往往通過信用卡或信貸去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購買一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商品。
換言之,大學生提前消費,實際上是過度消費。而銀行等信貸機構輕易地發(fā)放信用卡或貸款,很可能使理財觀念薄弱的學生陷入惡性循環(huán),為了還錢餓肚皮,或拆東墻補西墻,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山東濰坊一名18歲女大學生,接到信用卡中心22個催款電話,稱須一天之內還8500元,不堪承受壓力跳河身亡,就是一個沉痛教訓。
銀行業(yè)當然希望公眾都來信貸,“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這樣可以有更大的利潤。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yè),也應該提醒大學生不要負債消費。銀行應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化為追求合理的利潤,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
當然,給大學生發(fā)信用卡或放貸,并無不妥,但應該以助學和創(chuàng)業(yè)為主,即便是發(fā)放消費卡或信貸,也需盡量規(guī)避大學生的消費風險,幫助他們端正消費心理,養(yǎng)成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崇尚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態(tài)度,不再“寅吃卯糧”。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分享到: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