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電大隊發(fā)展芭蕉于加工生產的調查
第一編
(1980 年 12 月~1997 年 7 月)

作者張奇麟,遵義進修.1987 年 5 月
安龍龍廣區(qū)龍廣公社顧電大隊有 5 個生產小隊,205 戶、1055 人, 耕地 面積 607 畝,人均耕地面積 0.5 畝。 1980 年糧食總產 48.56 萬斤,平均畝產 800 斤,人均口糧 380 斤,是個人多地少,吃糧困難的生產大隊。 在集 體所有制時期,每年完成公余糧征購任務后,大多數(shù)社員的口糧只夠吃半年,生活十分困難。 改革開放實行“雙包”后,雖然糧食有了大幅度的 增產,但一年種的糧食仍只夠吃 10 個月,還有兩個月的口糧需到市場 上購買,社員迫切需要發(fā)展副業(yè)生產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顧電大隊位于龍廣壩子中間,地勢平坦,水源豐富,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具有發(fā)展農副產業(yè)的良好條件。 其中加工生產粉條己有 30 多年 的歷史,全大隊有 90%以上的農戶都參與這項副業(yè)。 1971 年以前主要 以綠豆、小豆為原料加工生產粉條,1971 年以后開始以芭蕉芋為原料加 工生產粉條,由于芭蕉芋粉條生產成本低,生產設備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很快便在全大隊范圍內推廣開來,每年總收入在 10 萬元左 右。
實行“雙包”后顧電大隊一年可加工芭蕉芋 400 萬斤,其中 320 萬 斤芭蕉芋加工成粉條,可生產粉條 46 萬斤,每斤單價 0.5 元,實現(xiàn)收入23 萬元;80 萬斤芭蕉芋加工后,可生產淀粉 26 萬斤,每斤單價 0.2 元,
實現(xiàn)收入 5.2 萬元,合計收入 28.2 萬元,是大集體時收入的近 3 倍,增 收的主要原因:
一是黨的農村政策放開,廣大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放開 于腳大搞多種經(jīng)營;
二是信用社積極貸款支持。 顧屯大隊每年芭蕉芋加工生產需流動 資金 3 萬多元, 社員自籌僅 1 萬元, 其余 2 萬多元均由信用社貸款支持,戶均 100 元;
三是原料有保障。 顧屯大隊每年自種60萬斤芭蕉芋,在本地區(qū)周 邊的鄭屯、魯屯、萬屯、頂效和馬嶺收購 240 萬斤,到廣西購進 100 萬
斤。
四是市場放開銷路廣。 1979 年以前主要由當?shù)毓╀N社收購,1980 年以后市場放開,打通了三個銷售渠道:1、銷給廣西、云南等外省區(qū)集體單位銷售量占總額的 70%。 2、外地商人到隊收購,占總額的 10%。 3、 隊里組織銷售隊伍自己運出去銷售,占總額的 20%。
顧屯大隊通過發(fā)展芭蕉芋加工生產,顯著地增加了社員的收入,改 善了社員的生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社員中依靠芭蕉芋加工生產每年增加 收入 1500~2000 元的占 15%;每年增加收入 700~800 元的占 70%;每 年增加收入 350~450 元的占 15%。
(1980年12月20日)
(注:《銀海追夢》—張奇麟金融作品選集,已由云南出版公司出版)
共有0條評論